央视八套接连播出了两部剧,《生万物》和《归队》。
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剧,这次却出乎意料地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局面。
光是顶级阵容,甚至还有三位演员同时出演了两部作品,真是让人佩服不已。
那么到底是为什么呢,表现出来的结果却差得天差地别?
一对比,差距立马就显现出来,观众都忍不住说:“没有对比,真就没有伤害。”
《生万物》
《生万物》这部剧,拍得挺不错的,不仅收视率高,口碑也相当好,双双拿下了好评和关注。
更是被看作是杨幂转型顺利的标志性作品。
从上线到结束,热度一直都很火爆。
就连央视网文娱也专门发文,说了不少好话,给予了高度评价。
归根到底,《生万物》能一下子火起来,可不是偶然那点事儿。
最抓人眼球的剧情,正是它能成功的关键所在。
确实,有一部分观众觉得《生万物》就像是掩盖在浓厚乡土氛围里的偶像剧。
不过说实话,它的故事情节确实让人挺有兴趣,牢牢吸引住了观众的注意力。
在如今短视频节奏飞快、成为主流的情况下,《生万物》的剧情也算是挺对味儿,算得上是成功了。
而且跟一些年代剧“重渲染闹剧、逻辑薄弱”的套路不太一样。
《生万物》里的人物都很真实,有血有肉,没有那种一面倒的“好人”或“坏人”设定。
角色的命运在剧情某个瞬间就形成了一个闭环,弄得观众都忍不住惊叹连连。
宁绣绣由天真调皮的地主千金,逐渐变成了面对困难依然坚韧不拔、能扛事的朴实农妇。
老宁和老封表面上看好像挺固执老派,但其实心底里对土地那是真有敬意,也把家族的责任放得很重。
费家那两位儿媳的遭遇,真是让人直观感受到封建社会里女性那苦涩又残忍的命运。
通过展现人性各种面向,故事变得不再仅仅是个符号或象征,而是充满了真实的复杂和层次感。
剧情既能还原那个年代的历史味道,又能戳中观众的心坎儿,让人产生共鸣。
而用心的制作,给整部剧的“品质”撑起了保障。
在服装、化妆和道具方面,剧组下了不少功夫,老老实实地还原了那个年代的点点滴滴,感觉特别靠谱。
用实地取景,能让观众完全投入到剧情里头,身临其境似的感觉。
清晨弥漫着薄雾的田野,夕阳映照下的麦垛,夜晚煤油灯旁的家常聊天……
每一帧都带着一种美丽又接地气的感觉,让人觉得像是真的穿越到了乡村那边。
那些剧中的背景音乐,也跟剧情配得那叫一个贴切,让人一听就觉得很有共鸣。
那动听的民谣旋律夹杂在紧要关头的时候,真是让人觉得特别有感觉。
既能营造出浓厚的情感氛围,又能凸显出故事的地方特色。
《生万物》摒弃了那种“随意拼凑”的毛病。
要是说剧情是《生万物》的骨架,那制作就像是它的外套。
要说演技,简直就是让这部剧充满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这也是让这部剧既收视飙升又口碑爆棚的最主要原因啦。
一部精彩的剧本,要靠演员细腻的演绎才能真正呈现出来。
一帮有真本事的演员,才能把角色演得让人觉得贴心又真实。
杨幂摘掉“流量光环”的帽子,展现出角色最纯粹的灵魂,真让人觉得惊喜。
林永健、秦海璐、迟蓬三人,成了剧里的闪光点,特别吸睛。
而邢菲,借着这个机会,真是成功晋升了自己的影响力。
不少演员没抢镜头,反而是相互提携,大家都变成了真正的实力派。
让剧集从“精彩剧本”变成“优秀作品”。
《归队》
《归队》的演员阵容,也算得上是圈内一线阵容,配置真是顶呱呱。
就连《生万物》里的三位演员,也在《归队》里出现了。
倪大红和林永健在《归队》里依旧保持了不错的状态,表现得挺稳的。
宋家腾让观众的感受从“讨厌”变成了“心疼”。
其他演员如胡军、李乃文、蒋欣,都被大家公认是真实力派。
光说演员阵容的话,《归队》比《生万物》靠谱得多。
而且还是那位金牌编剧亲自操刀,整部电视剧还算是对抗战胜利的献礼作品。
怎么看,《归队》都要比《生万物》更受大家喜爱,火爆程度也更高一些。
原本应该是一部既有历史沉淀,又能引起情感共鸣的主旋律精品。
可没想到,这剧一上线,分数一路掉,评论也是怨声载道。
“阵容安排不合理”、“剧情漏洞百出”、“看得让人烦躁”这几个词成了大家说得最多的评价。
《归队》也成了那些牌面不错但发挥差劲的代表作之一。
口碑崩溃的原因,首先得怪剧情逻辑上的“硬伤”。
抗战题材的吸引力在于“真切”,能够让观众切实体会到先辈们的艰辛奋战。
而《归队》似乎把故事变成了“飘忽不定的抗战爽文”了吗?
剧里那支东北抗联小队,可真是“活儿了得、打仗有经验”的一帮人。
可偏偏因为“找不到吃的”,竟然饿死了好几个人。
一直在山林里混,分辨野菜、抓小动物啥的,也算是基本功了。
可是,为了凸显角色的“悲惨”而安排的剧情,却让观众觉得有点“在侮辱智商”了。
生存上的漏洞,观众们大概还能凑合着看过去。
可是角色的行动逻辑一团乱,完全把大家对剧情的信心给打垮了。
尤其兰花的剧情,简直就是“脑袋不行操作集锦”。
在敌人紧密搜山、队员全都藏起来的关键时刻,她竟然意外遇到母亲。
一时的惊喜让她彻底忘记了那条“保持静默、别露馅”的生存秘籍。
引诱敌人之后,她反倒没有打算逃走,反而直接露出了马脚,结果害得母亲丧命。
遇到这么危险的情况,她竟然没有跑,而是在山林里抱着母亲哭得撕心裂肺?
为了制造“情感冲突”,硬生生让角色做出智商掉线的举动。
抹黑抗联战士的形象,搞得剧情的合理性完全崩塌了。
更让人担心的是,这种类似的逻辑漏洞在剧里可是数不胜数啊。
不走情理的剧情,让那严肃的抗战题材变得像是在玩儿儿戏似的。
这样一来,观众对历史的敬意也逐渐被那些荒诞不经的情节弄得渐渐淡忘了。
再加上剪辑乱糟糟,故事线也搞得一团糟,反倒凸显出《归队》的不足。
才三集,剧就硬是把四条剧情线给塞进来了,好像非得把所有故事都给铺开似的。
可能是想表现“抗战群像”的整体感,不过每条线索都没怎么深入,就这么带过了。
镜头不断地切换,让人觉得有点晕头转向,根本没法专注在故事里。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生万物》和《归队》都配备了顶级装备,为啥效果差距那么大?
也许原因在于,观众得先摘掉“滤镜”,才能真正去发现背后的真相。
直接看剧本,能一眼把握整个故事的结构,还能对影视作品的最终效果起到更大的带动作用。
《生万物》的底气,正是因为它拥有像茅奖级别的原著那样的“先天优势”。
这部作品,本身已经在字里行间逐渐显现出完整的故事结构和鲜明的人物成长轨迹。
编剧团队没有直接照搬原著,而是对剧情进行了适当的改动和调整。
像宁绣绣学种庄稼那会儿,手被磨出血泡的镜头特写,挺细腻的。
村里的乡音对话,连农具怎么用也都查得很细。
结合原著的基础,再加上贴近现实的细化,才成就了《生万物》。
看看《归队》这出戏,原来那“后天不够”这个毛病,成了它的致命缺点。
即使挂着金牌编剧的名号,剧情那也还是漏洞密布。
抗战题材如果不再讲究“真实性”,还靠啥来赢得观众的信赖呢?
逻辑上的漏洞可不是那种小小的“细枝末节”,而是直接打碎了整个故事的基础。
一旦观众觉得剧情不符合逻辑,跳戏的情况就会发生。
即使是再精品的题材搭配优秀的演员,也难以拯救口碑的逐步下降。
甚至有些观众觉得《归队》的剧本像是赶工急就的半成品。
要说剧情就像是个骨架,而演出嘛,才是真正把角色变得鲜活的灵魂所在。
杨幂在《生万物》里饰演宁绣绣,那表现真是完美演绎“角色共生”的楷模。
尤其是大结局里年迈的宁绣绣,身子弯得厉害,双手还轻微地抖动着。
他微微眯着眼,面色沉静而带着一种历经风霜的苍老感,言语中还隐隐流露出些许虚弱。
让观众们完全忘掉“杨幂”,只记得那个“历经沧桑”的宁绣绣。
杨幂赋予角色的“生命”,也成为《生万物》口碑逐渐升温的关键推手。
在《归队》里,那些实力派演员没能把角色演出亮点,反而有些还拉了后腿。
比如说,蒋欣演技虽然不错,可是戏份有限,只能在几个片段里露个脸,找到点亮点。
虽然袁姗姗遭到一些批评,可她就是主角,观众也只能咬牙坚持,继续看下去。
更尴尬的是,袁姗姗那“用力过头”的表演,反而让角色看着突兀得很,挺不搭调的。
即使蒋欣的演技挺好,也难以抵消那种“配合不当”带来的观感断层。
除了剧本和演员之间的根本差异之外,市场的喜好转变也在无形中拉大两部剧之间的差距。
在这个注意力经济的时代,“流量助力”虽然不能直接决定作品的品质,但确实能让其传播得更广更快。
《生万物》借助杨幂的明星效应,开播之前就积攒了不少话题和热议。
一旦开播,靠着角色的戏份,也就不停地带来关注和热议。
流量引发热议,热议又吸引观众,观众认可品质反过来又促成了良性循环。
让《生万物》既能用流量冲出市场,又能靠内容过硬,留住观众的心。
看看《归队》,袁姗姗和蒋欣一比,明显的话,蒋欣的热度更高一些。
袁姗姗之前那些黑料,早就决定了她成不了大流量。
靠实力走出来的演员带来的人气,倒是有点粉丝基础,但剧组更愿意投那些“黑红”的明星,反正流量多,曝光率也高。
剧一开播,除了那些负面评论之外,倒没人靠粉丝帮忙拉观看度和口碑,基本上没啥力气。
在“热搜就是热度”的背景下,想要吸引年轻人的兴趣可是挺难的。
数据显示,《归队》的观众主要是45岁以上的那帮人。
《生万物》的观众群体跨度挺大的,涵盖了20到50岁的这些年龄层。
现如今,市场上啊,光靠流量可不行。
要是没有流量的支撑,好作品可能就会被埋没在角落里。
如果作品自身的水平不达标,也就难以吸引关注。
流量只能带来短暂的火爆一阵子。
《归队》的难题,就是这个样子。
1万炒股怎么加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