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烽火硝烟中诞生,曾创下自力更生、月产三万发炮弹的军工奇迹;在守正创新中蝶变,让承载历史沧桑的厂房激荡起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长治市潞州区五马街道南石槽村,坐落着我国唯一以军队将帅名字命名的兵工厂——刘伯承工厂旧址。
刘伯承工厂旧址大门。韩涛摄
这座兵工厂旧址通过历史资源转化、功能空间重构、文旅价值链延伸三重路径,书写红色基因赋能城市发展的时代答卷,成为长治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践范例。
烽火淬炼:历史深处熔铸军工丰碑
1945年深冬,八路军黄崖洞兵工厂一所二分厂南迁至潞州区南石槽村,组建晋冀鲁豫军区兵工二厂,并创造性提出“数量多、质量好、成本低”的生产方针。
1947年2月,“争创刘伯承工厂”生产竞赛轰轰烈烈展开。工人们忘我劳动,每日提前两小时到岗,月产炮弹突破三万发,创下人民军工史上的奇迹。熊熊炉火中,“炮弹大王”甄荣典淬火成钢的身影,以及广大工友不畏艰险的英勇事迹,共同铸就全厂90%工人立功受奖的集体荣光。晋冀鲁豫军区授予的“刘伯承工厂”称号,不仅是对兵工厂生产贡献的褒奖,更是对“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的高度凝练。
展开剩余71%2019年,刘伯承工厂旧址作为重要革命文物和工业文化遗产,被列入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录。如今,从机工部工房到窑洞车间、从水塔到纪念亭……8处保存完好的核心工业建筑遗址,如同一本立体的历史教科书,向人们讲述着那段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旧址守护人刘建军深有感触地说:“这里是长治从发展兵器工业转向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历史见证,每一道划痕都铭刻着共产党人和兵工战士的初心使命。”
刘伯承工厂旧址全貌。徐翔摄
创新活化:工业遗产焕发时代生机
步入精心修缮后的厂房,机工部内陈列的百余件珍贵实物与400余张历史照片,生动再现激情燃烧的岁月;火工部特意保留的炮筒蓝黑色氧化层,在灯光下折射出锻造痕迹,成为震撼人心的“无声讲师”;严格遵循传统工艺复原的木构梁架与青砖墙面,让历史场景变得可触可感。
工业遗产的价值不仅在于保存,更在于“活化”。旧址2023年成功跻身国家3A级景区后,潞州区积极整合周边特色文旅资源,着力打造集军工历史展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熏陶等功能于一体的精神传承基地——太行军工文化园。2024年,潞州区与北京市海淀区联合举办的“三山五园红色印记”光影主题巡展上,复古做旧门票、炮弹壳徽章等特色文创产品,让太行军工精神以更贴近群众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
活化实践结出硕果,持续升温的研学热潮是生动注脚。今年以来,园区接待各类研学团队近300批次、游客超1万人次,其中,小学生红色研学团数量的增长尤为明显。孩子们对结合历史元素的实物展陈和创意文创的浓厚兴趣,正是活化利用工作取得实效的直观体现。
精神永续:赋能城市发展新动能
“前辈们的故事让我们明白,英雄就是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贡献的人。”12岁“红领巾讲解员”张子浩站在复原的拆弹场景前,向游客动情讲述兵工英雄的感人事迹。
像他这样的小小讲解员,景区已培养了60余名。他们稚嫩却坚定的声音成为红色传承的新生力量。这一变化源自园区联合教育部门共同打造的“红领巾讲解员”培育项目,通过系统培训、情景演练等方式,引导青少年从历史倾听者转变为主动传播者,在身份转换中深化对革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使命感。
更深层次的变革是红色基因在思想深处扎根。随着与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共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的相继成立,以及“沉浸式党课”等创新形式的深入开展,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老厂房,正成为贯通历史与现实、连接传统与未来的精神纽带。返乡的长治籍大学生李阳参加“走进太行兵工”主题活动后激动地说:“站在这些机床旁听党课,历史变得那么真切,先辈们的奋斗精神直抵心灵。”
从炮弹车间到精神教育课堂,从战时军工生产到和平年代革命传统教育,作为长治工业遗产保护的典范,刘伯承工厂旧址正以“历史赋能未来”的转型实践,为长治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的精神动能。
刘伯承工厂旧址守护人刘建军正在给游客讲述当年工厂在战火中坚持生产的光辉历史。 韩涛摄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颉亚珍,长治日报 记者 刘晓荣 见习记者 韩涛
发布于:北京市1万炒股怎么加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